欢迎访问吉林省钧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首页 > 防雷知识

建筑物引下线的布置要求

发表日期:10月14 2020 文章编辑:原创 浏览次数:4107次

在建筑物的防雷工程中,引下线对雷电流起到了导通作用,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雷电流的泄放及建筑物的防雷安全。在各类防雷技术规范中,对引下线的布置做了明确的规定。今天【钧和电子浪涌保护器】就建筑物引下线的布置要求做如下简介,仅供参考。

一是,引下线布置的整体要求

引下线的布置一般采用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他金属构件敷设。专设引下线可沿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屋角外墙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二是,引下线的材料规格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要符合《建筑物防雷技术规范》(GB50057-2010)中5.3条款的规定。引下线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当独立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厚度不应小于4mm。

专设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外表面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外观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mm2。

三是,各类防雷建筑物专设引下线平均间距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专设引下线平均间距小于等于12m;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专设引下线平均间距小于等于18m;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专设引下线平均间距小于等于25m。

四是,明敷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

明敷引下线的固定之间的高度不宜小于150mm,具体间距要求如下:

布置方式

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之间的间距(mm)

单根圆形导体固定支架的间距(mm)

安装于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

500

1000

安装于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

500

1000

安装于地面至高20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1000

1000

安装于高于20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500

1000

五是,引下线布置的其他要求

1.建筑物的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以及幕墙的金属立柱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贯通,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

2.采用多根专设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

3.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但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0.3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宜有明显标志。

4.在易受机械损伤之处,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用暗敷或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

5.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戏。

6.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 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 m来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7.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 m。

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但周长不超过25 m,且高度不超过40 m的建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践,但引下戏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 m。

9.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时,在其钢构件或钢筋之间的连接满足本规范规定并利用其作为引下线的条件下,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

更多浪涌保护器/防雷器选型适配、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及防雷安全相关内容可随时关注钧和电子网站www.junhedianzi.cn或拨打电话15943048260进行咨询。

 

文章分享:
0

相关内容

logo
产品
行业案例
下载中心
全国系统服务热线

15943048260

24小时热线:17767761861